圆桌对话:企业如何理解和应对中国经济的新环境 -凯发官网首页

观点

圆桌对话:企业如何理解和应对中国经济的新环境

 

2022年4月15日,北大国发院与中关村软件园联合举办第62期emba论坛,特邀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和中关村软件园高成长基金董事长张锋做主题分享,并与能力天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ceo张靖、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广联达研究院院长刘刚展开圆桌讨论。活动由国发院bimba商学院助理院长、emba中心主任柴豫荣主持。

 

 

当下环境的认知与应对

 

柴豫荣:首先请问姚老师,虽然政府在工作报告中释放了稳增长的信号,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及外部环境的严峻和不确定,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姚洋:面对宏观形势的变动,企业首先只能适应,因为在宏观经济下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小分子,谁也不可能左右宏观经济走向,还是要适应。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谈如何应对。一般而言,经济下行时,企业最重要的是先别死掉,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现金流不能断,这是第一位的。对那些生存得比较好的企业,经济下行之时倒是买资产的好时机。因为在经济下行时,总是有低效的企业家被淘汰掉。没有低效的企业,只有低效的企业家,经济形势不好时,这类企业家就容易干不下去,只能把资产卖掉,而且卖价相对便宜、很多做得好的企业家,就会在这个时候买进资产,等待下一轮经济增长到来。

 

柴豫荣:请问张锋先生,您以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创新成功的核心要素有哪些?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张锋:到中关村软件园工作之前,从投资角度,我会认为要做好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创新项目,三个方面特别重要:一个是人;另一个是资金;还有一个是事,就是产品、业务甚至服务。我们通常也是从这三个维度来评估创新项目。但是在中关村软件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后两者都可以去掉,创新企业或者项目成功的关键首先是人,其次是外界能否给予更多的宽容,以及资本是不是有耐心。

 

整体而言,创新型企业或者项目面对的挑战主要有两点:一是经济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宽容度还需要加强,尤其是制度和管理上可以更宽容一些;二是资本先天的逐利本性,但是科技创新有自身规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必然高投入、低回报,因此资本需要有耐心,才能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成功。

 

柴豫荣:请问张靖先生,您从事的教育行业一方面面临疫情倒逼出来的在线教育发展加速,另一方面又面临双减政策的冲击,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您对企业发展有哪些设想和展望?

 

张靖:我们身处的行业环境,确实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你讲的利好和冲击都确实存在,我们感受很深。比如,我们企业客户主要是网校,包括培训机构和高校远程管理培训类课程,都是由我们提供技术,双减直接导致我们大部分k12客户流失,去年过得特别难,成本压力特别大。

 

企业的应对办法,也可以用两个词概括:一是生存,还是得先活下来,清楚现金流还能撑几个月;二是理想,只做日常的事也不行,还必须不断迭代,努力成为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或者前几名,这样才有可能继续获得客户。

 

仍以我们自身为例,我们在维持原有内容增长的同时,最近又开发了新课程,包括增加新型电商、抖音的销售等课程内容,技术上也在尝试往元宇宙方向探索。企业想要长久生存,必须拿出一部分精力来做创新,否则就是死缓。

 

柴豫荣:请问刘刚先生,广联达现在已经属于行业赛道上的领跑者,您认为这么多年广联达做对了哪几点?当前面临的挑战又有哪些?

 

刘刚:广联达在这些年的发展经验,我总结为三点:

 

第一、战略聚焦,并且通过转型来突破企业线性增长的瓶颈。广联达20多年里,一直聚焦在建筑工程领域,也一直以数字化、信息化推动建筑产业发展,服务于建筑产业里的客户。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们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16年之前,我们定义为一次创业阶段,主要解决工程造价行业的数字化问题。二是2017年之后,我们提出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明确定位公司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以“让每个工程项目成功,让每位建筑人有成就”为公司二次创业的使命目标。这期间公司经历了艰难的转型历程,在业务形态、商业模式、产品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包括形成“云 端 大数据”的新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从套装软件转成订阅模式,进而升级到凯发官网首页的解决方案的整体服务,内部组织也进行了数字化变革,建立数字广联达,以实现新的增长。

 

第二、重视凯发官网首页的文化和价值观。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人。两次创业期间,我们始终在加强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目前也已经构建了自己的事业理论体系,形成了企业价值观3.0,让全体员工以客户为中心,共同坚守并保持创业精神,同心协力,力往一处使。

 

第三、重视打造核心能力,这包括组织能力和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组织能力方面,一定要把能力沉淀在组织里,通过体制、机制和数字化平台来实现企业的长效发展。核心技术方面,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这些年来企业发展经验,企业成功不能只靠市场,核心技术是关键的竞争力,这些年我们营收的30%左右用于研发投入,包括核心的三维图形技术等“卡脖子”的技术工程,保持投入并且建立了核心壁垒。

 

面对未来市场、疫情和国际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广联达重点还是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给客户提供高价值的数字化服务的同时加速自身数字化进程;二是加速核心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的研发进程,真正提升整个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保持企业在竞争中胜出。

 

如何认知和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

 

柴豫荣:下面这个问题邀请每位嘉宾都做分享,在不确定的新环境下,如何展望中国创新企业未来的发展机遇?

 

张靖:在我们看来,创新是原动力,做企业必须要创新,不创新就会死。

 

我们旗下有一家公司做芯片电子自动化设计(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目前这一细分市场的格局是两家美国企业、一家德国企业占全球90%,中国随时有可能会被“卡脖子”。现在中国企业做芯片设计其实有优势,因为我们的算力特别强,全国有很多云计算公司。国外这三家公司都还是基于服务器运算,可是现在芯片的单元越来越多,他们可能要一天出一个结果,然后修改,如果换成中国的数据中心来运算,大概一个小时就能出来一个结果。

 

希望政府能够在相关重点领域、行业加大扶持力度,细节的地方让企业自己做,比如推动数据中心骨干网的相关授权,这将显著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因为中国目前芯片进口一年是几千亿元,如果这些收入都来自于国内,未来会很有发展。

 

张锋:创新本身需要很高的成本,让大家对此都感同身受。可是,为什么十八大之后把创新定为中国的核心战略,或者说提上议程?在宏观环境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把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充分说明了创新的必要性已经不同以往,无论企业还是从个人,都要认识到这其中蕴藏的趋势和机遇。

 

刘刚:中国创新企业的机遇,肯定要跟时代发展的大势相结合。比如,数字经济和双碳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两大方向和主题是确定的,其中的数字化转型肯定会是一个关键机遇,包括减少资源消耗,数字化会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抓住转型的大机遇,还要以产业互联网开启数字化转型的新格局。目前互联网发展从消费互联网进入产业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产业侧,也深度影响到供给侧。对于广联达来说,我们会聚焦建筑产业互联网方面的机遇,包括用更少的成本、更快速地交付更好品质的建筑,实现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一个生态的建立。在产业互联网建设过程中,建筑产业链的传统企业和广联达等数字化企业要做融合,形成数字建筑产业链的新形态。

 

姚洋:我个人对中国的创新抱有非常大的信心。过去10年,中国的企业创新一步步进入世界第一阵营。很多企业都在走向自身所在细分行业的世界前列。

 

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已经积累到这个阶段。创新成本特别高,可能有一个idea相对容易,做出一个原型容易,但是要把它变成一个大家都能用的商业化产品或系统,难度太大。比如做软件,用一次可以,但是用多了bug就会出来,要不停迭代。做芯片更是这样。这个阶段非常“烧钱”,但是我们现在的积累已经到这个阶段。

 

第二,人非常重要,这方面中国的优势非常明显。中国人很聪明,人口基数也大。尽管现在生育率下降,但是我们的人力资源仍然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质量相对来说也非常高,这是凯发官网首页的优势。

 

当然政府的政策也有一定的作用,未来的政策值得在三个方面优化:

 

第一,资本市场。当今世界的创新离不开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的良好运作,就不可能有持续的高质量创新。中国要允许股市有一定的泡沫,“水至清则无鱼”。

 

第二,健全法治。特别是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制一定要健全,如果创新很快被抄袭,还有谁去创新?没有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也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人才政策要更加开放,特别是移民政策。创新的idea需要交流碰撞发生,像华为就非常推崇交流碰撞,华为甚至跟海外的竞争对手都做交流。因此,保持一个开放的人才体系,让不同人才之间能互相交流、互相促进非常重要。

 

整理:王志勤

编辑:王贤青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