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外资银行进入令什么企业获益 -凯发官网首页

金融

黄益平:外资银行进入令什么企业获益


相关附件:
  • u=6995
  • 外资银行占国内银行业总资产之比从2001年的2.0%减少到2013年的1.9%,表明中国加入wto之后银行业开放的力度非常有限,甚至有所倒退,之前一些专家担心的“狼来了”的情形并没有出现。但资产占比没有增加,也不一定说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伐停滞不前。事实上,在2001年之后的十几年间,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一直在快速增长,年均增速曾经达到近20%。外资银行的经营区域、客户对象和业务种类也在不断地扩张。外资银行参股国有、股份制甚至城市商业银行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在很多大都市乃至整个中国,外资银行已经成为金融业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那么,外资银行的(有限)进入到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最近我和李冉做了一个研究,分析外资银行对不同工业企业产出与效率的影响。我们获得了三条基本结论。第一,平均而言,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均产出和生产率。第二,按产权分类看,外资银行的进入会提高民营企业的生产率、降低国有与集体企业的生产率,对外资企业的影响则不显著。第三,外资银行的进入既可能加剧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也可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而这两者都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所以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有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它们的生产率。
     
    但一开始,我们对上述发现还是颇感意外的。2002年我和美国卫斯理大学的柏宁(john bonin)教授一起发表过一篇关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论文。在那个研究中,我们预言外资银行业务发展会呈现明显的“刮奶油效应”,即利用它们的优势集中抢占高端业务,主要是盈利好的大型企业和收入高的居民群体的业务。因为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服务质量和国际网络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它们网点少、资本金有限,不可能地毯式地铺开来发展业务,只能是有所选择地进行。它们在获取客户的“软信息”方面没有优势,只好更多地依靠“硬信息”。所以,跟中小民营企业做业务,外资银行既无兴趣也无优势。起码从表面上看,我和李冉的发现与之前我和柏宁的预期并不一致。
     
    为了理解前后两个研究的结论,我们再度回到经济学文献去看其他人已经做过的一些研究。在对外资银行影响的分析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是“溢出效应”,这个概念最初是在研究外国直接投资时提出来的。一个企业到海外去投资,有多种理由,有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还有的是为了进入当地市场。总体看来就是希望获得更好的回报。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企业必须在国际上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包括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优秀的管理水平。这些企业到了国外,就有可能通过示范或人员培训等渠道提高当地企业的效率,这就是所谓的“溢出效应”。罗斯•莱文(ross levine)将这个概念运用到银行部门,提出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两个渠道影响本地银行:一是直接渠道,即通过带来更好的人才、管理和产品;二是间接渠道,即通过加剧银行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斯蒂恩•克莱森斯(stijn claessens)博士和他的合作者们在2001年发表了一个跨国研究,他们分析了80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降低本地银行的利差和管理费用。后来其他学者利用菲律宾、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等国家的数据所做的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另外一些论文则直接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的影响,大部分都证实了“刮奶油效应”的存在。在东欧,一些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可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特别是对年轻而又有规模的企业而言。在印度,另一些研究不但也发现了“刮奶油效应”,同时还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降低了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我们后面的分析借鉴了这些文献,试图解释外资银行影响企业效率的机制或者渠道。
     
    我和李冉的研究直接关心的是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企业造成的影响。外资银行给国内银行业带来的变化也很重要,但不是我们那个研究的核心兴趣。我们选择做这个题目,主要是基于两个有利条件,第一,加入wto之后,中国政府分步放开国内城市,允许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这等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政策试验,可以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对开放和不开放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引进了一个虚拟变量,如果某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该虚拟变量为1,否则为0。第二,国家统计局每年通过调查都会编制一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我们利用了从2002年到2007年之间的数据,年度平均样本大约是19万家企业,总样本超过120玩家企业,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这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大的数据库。
     
    作为分析的第一步,我们试图用一组企业与地区的变量来解释各个工业企业劳均产出(总产出除以总员工数)水平。我们首先把全部样本放在一起分析,发现外资银行变量对劳均产出有显著而且正的影响,也就是对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业务,有助于提高这个城市的企业的劳均产出。然后我们分不同的产权组重复上面的分析,结果发现外资银行变量对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劳均产出的影响是负的,对私营企业的影响是正的,而对外资企业的影响不显著。
     
    因为劳均收入可以分解成资本劳动比和总要素生产率,所以我们又分别将资本劳动比和总要素生产率当作被解释变量,重复了上面的步骤。简单来说,外资银行这个变量对企业的资本劳动比基本上没什么影响,但对总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很显著,而且在方向上是跟对人均产出的影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外资银行进入提高民营企业的生产率、降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生产率,但对外资企业的生产率没有任何影响。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影响企业的劳均产出,主要是通过影响总要素生产率而不是影响资本劳动比。
     
    但上面这些发现似乎跟前面讨论过的“刮奶油效应”是矛盾的。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应该主要跟大企业等高端客户做业务,跟民营企业做业务有很多先天的约束,这些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也是一致的。我们也用上面这个数据库做了一些简单地验证,主要是构建了几个不同企业特征与外资银行变量的交叉项,看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获益。我们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抵押资产都可以增加外资银行进入对生产率的正面影响,而企业的利润率却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直观的结果,更让人对前面的发现感到困惑:为什么外资进入令民营企业获益而国有企业受损呢?
     
    为了解释上述现象,我们参考已有文献设计了两组新的分析,尝试理解外资银行对不同产权企业影响的渠道。第一组分析是考察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的影响。我们应用著名的拉詹和津加莱斯(rajan & zinagale)指数来代表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我们首先计算企业的投资总量与现金流的差额占投资总量之比,然后我们计算行业平均作为融资约束的水平。这个变量与外资银行的交叉项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但对其他产权形式的企业的生产率都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似乎说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其实是帮助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
     
    我们设计的第二组分析是考察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竞争度的影响,然后再进一步考察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竞争度的改变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我们借用了国民经济研究所构建的各省银行竞争度指数,其实就是非国有银行存款的比例。我们首先用外资银行指数和其他一些解释变量对银行竞争指数进行回归,然后再测算由于外资银行进入所导致的银行竞争指数的变化,最后再用竞争指数的变化来解释企业生产率的变化。结论很清楚,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确实会加剧银行的竞争度。第二,有外资银行进入所引起的银行竞争指数的变化会增加民营企业的生产率、降低国有企业的生产率,而不显著影响集体和外资企业的生产率。
     
    简单地总结一下本文的主要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确实出现了所谓的“刮奶油效应”,它们的客户主要是一些高端客户。但更重要的是同时触发了金融的“自由化效应”,也就是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之后降低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推动了国内金融的自由化。但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开展业务的过程,催化了多方面的变化,首先是直接加剧了银行竞争,同时也明显缓解了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这两个变化其实就是金融自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原先受到歧视的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得到改善,而原先受到优待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融资条件反而有所恶化,外资企业的融资条件则没有明显改变。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来源:财新网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