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振:做到这四点,你也可以像毛泽东一样创业成功 -凯发官网首页

宫玉振

宫玉振:做到这四点,你也可以像毛泽东一样创业成功


相关附件:
  • _dsc9674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一幅名为《向井冈山进军》的油画,表现的是秋收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率领下登上井冈山的情景。画中的每个人都信心十足,充满喜悦。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是一支沮丧的失败之军,队伍中几乎没人知道希望在哪儿,更没人知道他们走进的这座大山后来会成为中共党史上的圣地。这里偏僻、落后、封闭、土匪出没。谷不过万担,人不过两千。没有布匹,没有药品,没有食盐,天天还要遭受国民党的围剿和封锁。毛泽东很难得到其他兵源,甚至不得不吸纳流民和俘虏来补充自己的队伍。

    创业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能活下来,找到一个组织可以存活的空间。

    对创业者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活下来才有发展的机会。其时红军弱小,对手强大,这是毛泽东无法改变的现实。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悲观情绪从一开始就弥漫在这支队伍之中。毛泽东首先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从一开始,毛泽东就表现出他对格局的清晰判断以及在复杂格局中敏锐把握机会的能力。三大起义都已失败,对手的力量空前强大。然而毛泽东却在强敌环伺的大环境中看到了新机会。他的余部弱小不堪,可对手也不是铁板一块。对手占据的是城市,无法深入到偏远的农村。尤其是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不断发生战争,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这就使得军阀所统治的边缘地带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这也就给了这支弱小的队伍在缝隙中生存的立足点。

    在商业的世界中,几乎所有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在市场缝隙取得突破的,毛泽东也不例外。依托这样的缝隙,这些“红色的创业者”就可以站住脚跟,建立起一支正规的武装力量,并以此为基础以波浪式向外扩张,逐步扩大和控制广大的农村区域,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而用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创业的第二个问题,是找到组织的独特灵魂与使命和可以推动组织成长的持续动力。

    同国民党军队相比,中共的军队处于绝对劣势。单纯依靠军事力量,中共永远也别想取得胜利,中共必须从军事之外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找到了中共军队力量的根源,这就是民众,具体来说,是农民。当时中国人口80%以上是贫穷的农民,中国问题本质上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需求是土地。谁能抓住农民,谁就是抓住了中国的未来。谁能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谁就将掌握中国历史的走向。

    通过给军队提出全新的使命,毛泽东重新定义了这支军队的性质。过去的军队只是军队而已,战争就是军队的战争。可现在毛泽东宣布他的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是帮穷人打土豪、分田地。“打土豪、分田地”使得中国革命不再是虚无的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革命,相反成了地地道道与农民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革命。士兵也是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他们一下子明白他们既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而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战。

    毛泽东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新型军队,他相信决定性的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通过把军队变成民众的军队,把战争变成民众的战争,毛泽东在民众中找到了推动组织成长的持续动力。战争的性质和力量对比的天平由此改变,政治的动员一步步转化为军事的优势,这支弱小的军队最终迎来爆发式的成长。

    创业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打造出一个可以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团队。

    毛泽东接手的基本是一支乌合之众,军官中只有少数是党员,党的组织只设到团一级,影响很弱。大部分士兵和军官不知为谁而战,也不知前途如何。对于士兵来说,当兵就是来吃粮的。没有粮吃?对不起,走人。这是一支必须改造的部队,必须在政治上进行巩固的军队。

    于是,毛泽东采取了一个影响至今的措施,就是将支部建在连一级。连里有支部,营以上有党委,班排有小组,每个班十个战士中有四五个是党员。党由此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每天都在的实体,党来到了夜晚营地的篝火旁,来到了每一个战士的身旁。党的理念成为军队的理念,党的组织成为军队的核心。党的组织不解体,军队就不会解体。军队由此真正成了党所掌控的军队,成为一支有信念、有追求的军队。毛泽东后来总结说,红军历经苦难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还采取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措施。旧军队中等级制非常严格,军官打骂士兵是家常便饭。毛泽东从官兵关系入手,在红军中实行军事民主制度。他宣布,不许军官打骂士兵,连队的账目要公开,要由大家监督。军官和士兵要穿一样的衣服,要吃一样的饭。为了保证士兵的权利,连队还组织了士兵委员会。每次打完仗,都组织民主生活会,会上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点名批评或表扬上级军官。

    这样的措施使一些军官对毛泽东十分恼火,但更多军官接受了这种制度。在旧军队中,士兵是雇佣来的,是为长官卖命的。毛泽东确立了患难与共的原则,士兵有了人格尊严,有了被人当人看的感觉,军队成了士兵自己的军队,军人形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一体意识,一种全新的内部关系由此出现,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由此而生。

    创业的第四个问题,是如何发展出适合自己组织特点、颠覆对手优势的一套创新性的打法。

    在井冈山,毛泽东队伍中的军官同国民党军官一样,不少也是毕业于黄埔军校,学的是正规军的战略战术。对于规模、装备、训练和素质都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红军来说,按照正规军的打法,跟国民党硬碰硬,红军注定是以卵击石。毛泽东必须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战略战术出来。

    毛泽东向官兵提出,红军要改变过去那套正规军的打法,既要会打仗,还要会打圈,要把“打”和“走”结合起来,把“走”变成“打”的基础。具体来说,当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时候,红军避免跟国民党硬拼,而是通过“走”来避开国民党军队的攻势,通过“走”来暴露国民党的弱点,避实击虚,灵活机动,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一部分,从而打破国民党的进攻。

    这就是后来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什么是游击战?“游”而后击。什么是运动战?在“运动”中作战。“走”代替“打”成为取胜的关键。它就像一种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一样,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使得共产党军队的优势可以淋漓尽致地发展出来。它确定了中共军队战略战术的基础,从红军时期到八路军时期,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一直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打法。

    就像一切创业一样,井冈山创业时期一切也都十分粗糙。毛泽东的军队最多时也不过万把人。但是,红军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如何而战?一句话,使中共和中共军队变得伟大的核心理念,都已经明晰。毛泽东找到了在中国取胜的秘诀,成功的伟大基因都已经形成。

    蒋介石并没有把井冈山的红军放在眼里,认为那不过只是山沟里的一支土匪。蒋委员长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前来“剿匪”的都是地方部队,并且不是主力,这就给了星星之火以燎原的机会。所有成功的正规军,都曾经是名不见经传的游击队。当日后蒋介石在那个小岛上总结在大陆失败的教训时,想必对自己当年的失误,一定痛心疾首。

    本文作者:宫玉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兼东方战略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参见《所有正规军都曾是游击队——从毛泽东井冈山创业谈起》

    全文刊登在《商业评论》2015年12月号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