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2006 bimba藏区白内障复明慈善活动 -凯发官网首页

emba

北大2006 bimba藏区白内障复明慈善活动


相关附件:
  • logo2
  •  

                                         张兴儒

    藏区佐钦乡海拔4000多米,位于青海 、西藏、四川三地交界处。是康巴地区第一大乡,常住人口近五千多藏民。佐钦寺管理着周围几百个寺庙,近万个喇嘛,每年的法会云集几千名僧人。这样的佛教圣地,藏民和僧人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要到二百多公里远的甘孜或德格县去看病。路途遥远,马上劳顿,小病拖成大病,急病耽误致死,这是多么悲哀。

    转世活佛的葛嘎仁波切,历经三年勤苦筹谋,四处募捐,终于在2005年8月建成德格佐钦琉璃光慈善医院。虽然医院建筑落成,但缺少医护人员和必需的设备,医院仍然是一座空楼。

    北京大学国际mba决定筹划组织一次志愿者项目,活动完全属于慈善性质,资金全部来源于无私赞助,以支持处在困境中的佐钦琉璃光慈善医院。

    藏区高原,紫外线强烈,白内障患者极多。开展一次以白内障慈善复明手术为核心的义诊,并规划慈善医院的发展,为医院运营管理献计献策,意义深远。

    在北京大学国际mba健康产业俱乐部(health care club)的倡导及组织下, 2006年8月16日至9月14日到四川甘孜州德格县佐钦乡藏区,免费为那里的藏民、喇嘛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及健康咨询。

    从北京、上海、美国等地的13人,汇聚到四川成都,组成医疗队,随后开始长途跋涉。穿过二郎山,跨过大渡河,越过金沙江,翻过5000多米高的折多山,逼近7000多米高的雀儿山。一路颠簸,医疗队勇敢地战胜大风雪,巧妙地躲过泥石流,顽强地抵御高原反应,写下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把流动的白内障手术车开到青藏高原,把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佛教圣地,用精湛完美的手术让藏族同胞看到雪域蓝天, 播撒光明于青藏高原,让爱飞翔于雪域蓝天。

    从幼小的喇嘛,到80岁的老堪布,从藏族游牧民到寺庙尼姑。白内障医疗队诊治了108个病人,成功完成了15例白内障手术,1例眼眶肿瘤,2例眼外科,共计18例。

    当那些白内障藏民、喇嘛们打开纱布重新看见蓝天白云的时候,望着他们那种激动的神情,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这次活动价值和意义。“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过程”,他们得到了光明,我们也得到了快乐。内心的阳光不仅能温暖自己,更重要的是也能够温暖别人。因为我们的付出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这次藏区白内障慈善复明手术把北京大学国际mba的旗帜插到了雪域高原,充分体现了bimba人的社会责任感。

    西藏,这世界的屋脊,人间的净土,随着国运的昌隆,青藏铁路的开通,已经有更多的人来关爱它,我由衷地希望能带给他们一份建康,一个现代理念,也带给我们一份快乐,一份安祥。

    作者净莲(柳英姿同志的笔名),女 ,38岁 中医保健师(师承),2002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行政管理、公共关系专业。现在珠海工作,热心慈善公益事业。2006年9月随北京大学bimba到藏区德格佐钦琉璃光慈善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吃苦耐劳、表现卓越,深受大家爱戴。个人为此慈善医院捐赠一百多万元;资助八十多位贫困家庭的藏族孩子读书。她用平凡而伟大的行动,关注弱势人群,帮助雪域高原藏民,谱写藏汉民族一家和谐篇章。

    净莲同志以独特视角,亲身感受,细腻文笔,真实地记录了bimba慈善活动,是有价值的一篇文稿。

     

    张兴儒: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副院长、眼科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国际mba  2004emba学员,获得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慈悲心,慈善行

    ――记北大2006 bimba藏区白内障复明慈善活动

                                      作者:净莲

    2006的岁末,在萧瑟的寒风中,我来到了北京,应邀参加北京大学bimba藏区义诊活动的总结报告会。我在北京工作将近五年,时常在京珠两地穿梭,去北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这却是一次不平常的旅途––穿上装藏,代表藏族同胞表示对首都的崇敬,对北大的感激!

    这些年我经常进入藏地,使我也融入到了藏民族当中,深深地爱上了那片土地,也深深地爱着那里的人们。他们热情、坦诚、无忧无虑,大人孩子脸上成天都是无邪的笑容,他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群之一。我非常明白医疗和教育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当我的上师葛嘎仁波切筹办和建设慈善医院的时候,我就尽心地参与着。医院自2005年8月开业以来一直运行艰难。就在莫展之时,迎来了北大2006 bimba藏区白内障复明慈善活动,他们给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寒风中北大朗润园的万众楼内却格外的温暖、热烈。会议厅屏幕前方悬挂着“2006 bimba藏区白内障复明慈善活动汇报会”的大横幅突出了报告会的主题,年轻勤奋的学者、学识渊博的教授神情兴奋地忙碌着,与穿着庄严端正的活佛交谈着,人们手中的相机不停地闪动着,热烈融洽的气氛似乎把逼人的寒意都消融了。精彩的dvd回放,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令人沸腾、让人感动、受人尊敬的北大2006 bimba藏区白内障复明慈善活动――一群有着高尚情怀、有着慈悲心的人在艰苦的条件下所完:成的慈善行。

    随着藏地特有的气息,特有的号角声、诵经声,一条弯曲延绵的山路把我们引到一处神秘的世界。在那圣洁的雪域高原腹地,是我最热爱的土地––甘孜州德格佐钦,此次慈善行的目的地—佐钦琉璃光慈善医院就坐落在那里。

    说到慈善医院,不得不介绍筹建医院的发起人--葛嘎活佛,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学风严谨、严守戒律、精通显密教法的大上师,更是一位极具大悲心、一切事业唯求利他的藏医活佛。长年在藏区修行,亲眼目睹藏民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葛嘎活佛悲心大起,许下宏愿,要建一所慈善医院利及众生。葛嘎活佛时常给身边弟子讲起藏地牧民的生活情况,也极大地激发起众弟子的慈悲心,所以得到各地善心人士的无私捐助。就在医院开业前一星期,听说一位牧民的妻子在牧场的帐篷里分娩,难产,孩子生下就已经死了,但胎盘滞留在产妇腹中,在无医无药的情况下,这位牧民的弟弟骑上摩托车,到200公里以外的甘孜县医院去买药,心急如焚地往回赶时,与迎面驶来的拖拉机相撞,当场死亡。家里的产妇没有用上药,也在那天晚上痛苦地死去。

    类似这样悲痛的事情时常发生着,一些只是患有感冒、发烧、盲肠炎、轻微外伤等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导致病情严重甚至死亡;十月怀胎不易,这里的新生儿死亡率却很高;由于常年见雪,白内障的发病率比汉地高出很多…

    葛嘎活佛生活简朴,几乎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利他的事业。他不但把家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出动支援医院的建设,还把几乎可以动用的东西都拿来了。在众弟子的护持下,慈善医院几经艰辛、完全依靠民间力量在2005年8月落成了,同时公布了经营救助原则:对孤寡老人、孤儿、经济特困户和出家僧人实行医药费全免或半免;对普通病患者收费以不营利为原则。举办落成典礼的那天,十里八乡的牧民都赶过来,一百多公里以外的人也来了,僧俗们在欢庆的歌舞中像是在过大节一般。

    就在开业第三天,一位牧区妇女难产7天7夜,因流血过多已昏迷,送往200多公里外的甘孜县医院抢救已无济于事了。接到求救电话后,医院马上派救护车前往。经抢救,妇女终于产下一名男婴。但婴儿出生后15分钟没有呼吸,孩子的父亲以为没有希望了,就到寺庙请喇嘛念经超度料理后事去了,而慈善医院的医护人员并没有放弃,采用了多种抢救方案,婴儿终于哇的一声大哭,幸运的母子都得救了。

    尽管运作困难—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完善的医疗设备、没有齐备的药物等;尽管缺乏优秀的医护人员—当时只有一名全科医生,尽管我们没有管理的经验,但这个生命成功的诞生鼓舞着我们,大家努力、更努力……

    一个难得机缘,慈善医院在2006年9月迎来了如草原明月般的医疗队,到藏地来为白内障患者开展“白内障切除”专题活动。由北大bimba健康俱乐部、上海普陀医院组织的医疗及考察队共13人,自上海、北京、美国等地会合在成都,开始了长途跋涉之行,穿过二郎山,跨过大渡河,越过金沙江,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经过四天的颠簸,傍晚时刻来到佐钦,并带来了四车的设备、药品、材料和生活用品。

    我已先于他们多些日子到达了医院,早已在医院的门口等候着他们的到来。刚到藏区,首先迎接医疗队的是难熬的高原反应。为了让他们保存体力,我主动热情地为他们卸行李,他们却一再推让,说不能让女同胞受累,我说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敌不过高原反应,他们还是抢着卸行李。医院条件艰苦,大家只好在院子里的草地上站的站,蹲的蹲,吃下了第一顿饭--面片粥,看着他们毫无意见地吃着谈着,我心里却很难受,恨自己没有能力把生活条件弄好。他们都是在大城市过着优越生活的人,却如此坦然接受艰苦的生活条件,是何等宽容的心境!

    神圣的使命驱动下,大家顾不上休息,餐后即召开一个讨论会,由北大组织者杨荣晓主持,安排如何分工合作及需要院方的配合部分。就在会议将结束大家准备去休息时,护士康珠跑上楼来,焦急地说:“一个两岁的男孩食物中毒,快不行了。”这声呼唤好像是将军的命令,大家不约而同地朝楼下跑去。原来,一个面容憔悴而又伤心的父亲抱着已中毒三天、瞳孔扩散、生命垂危的孩子,走了一百多里的山路赶到医院,情况十分危急。病情、危情就是命令,在张兴儒院长的带领下,临时抢救组马上投入工作。医院没有任何急救设备,也没有洗胃灌肠的设备和药品,队员们又立即打开带来的设备和药品,医院也积极地为孩子找来解毒的藏药,争分夺秒,各司其职。直到孩子病情稳定,大家才各自回房休息,此时已是月上中天。没想到他们一来到就经历了一场体力、毅力和爱心的考验,初捷胜利的甘甜极大的鼓舞了大家的信心。

    人有高原反应,医疗设备也有高原反应,例如电力消耗很快,汽车加油也跑不快,气压的变化使得电器的运作与平原地不同等等。在第二天的设备安装和调试过程中,由于没有工程师同行,医疗队的医生护士们只好迎难而上,充当了工程师角色。杨荣晓、郭亚辉、李争夕他们就对图施工,很不幸,第一个试用的价值三万多元的自动快速消毒锅就失灵了,这可是专门为这次活动而购买的,大家面面相觑,只好把后备方案用上,把“土炮”普通消毒高压锅委以重任。手术显微镜是最重要的一个仪器,大家都非常紧张,生怕发生意外,当安装使用正常时,大家都欣喜雀跃地欢呼起来。对于消毒无菌的手术流程,黄建军护士长设计得相当完美。随着一个个设备安装成功,一个高原上最先进最完美的临时手术室就创造性地建成了,此时又是到了晚上的晚上九点了。

    子夜时分,我躺在床上,想着医疗队刚进藏,身体还未适应就要马上开展工作,太辛苦了。他们都是习惯于优越生活的人,却要睡在那么简陋的房子里,几人挤在一间房,还有人睡地铺,会习惯吗?如果明天他们有人病倒或起不了床怎么办呢?尽管为他们的到来,医院特意请了厨师,但是否会符合他们的要求呢?病人又将是什么情况呢?无数个问号伴着我转侧难眠。

    第三天一早,听说医疗队来了,很多眼疾患者挤在医院门诊室前了,有些患者担心路途遥远早就提前多日到了佐钦,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幸运地接受免费的治疗。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呀!混浊无光、污垢无力,却渗透着对光明的渴望,对医疗队的期盼!那种刻在脸上的渴望,使我感觉到,投身到慈善医院的建设,是做了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是无悔的。那种刻在脸上的渴望,也给医疗队带来心灵的震憾。但藏民们从容接受天命的安排的坦然心情,纯朴乐天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又给如我、如医疗队等生活在喧嚣浮华的都市人们带来一串串思索。

    我十分清楚这次义诊无论是医疗人员或是医疗配备都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初来步到,习惯了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工作的医疗队,该如何应付?却见从未合作过的医疗队,在领队张兴儒院长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干了起来,配合得当,忙而不乱,就如一支精干的战斗小分队。短短的三天就诊治了一百多人,年龄从十多岁至八十岁,为有白内障指证的26人做了登记,原计划做10例白内障手术,最后医疗队尽最大努力完成了15例,另外做了1例眼眶肿瘤切除手术和2例眼外科手术。

    我作为工作人员时而穿插于医生与患者中,一个又一个感人的镜头,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由于特定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藏民们身上都带着一股难闻的味道,让初到藏地的人敬而远之。但见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好象全然闻不到一样,就象待自家人一样,恭身查看,细微不致。一天下来,脱下的白大挂也能散发出如藏民身上的味道了。

    一对夫妻经查两人都达到了手术要求,但因材料不够只能为一人做手术,夫妻俩推让了很久想了很久还是定不下来,最后还是在妻子的一再强烈要求下,丈夫接受了手术机会。

    经过一天筛查,确诊收治的18位病人留在简易的病房中,医院只有10个病房,有的搭起帐篷,有的人住进了注射室,一天忙碌下来,已月上三杆。医生们也一再推迟晚饭时间,张院长带着医生们一次又一次地为病人进行冲洗消毒,为术前做好充分的消毒准备。如此细致的工作本应由护士完成,但我眼中的“大医生”却在如做着手术一般认真地对待,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身上的白大褂特别醒目,哦,原来是从他们的心底放出的光,那疲惫的身躯似乎越显高大。我又一次想到在进藏前,医疗队为确保募集的百余件手术所需的材料设备正常、安全,都进行了细心的检查,连一针一线都要反复核对,并为所有设备和工作方案都作了两手准备。真诚细致的行动恰好印证了佛家的一句话:“心性如天空般的广大,行为如面粉般的细腻”。

    手术一开始就遇上问题,人工晶体在高原上变硬,医生们就在胸前用自己的体温软化晶体。手术一直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这一做就是十一个小时,医生们出手术室时直不起腰来了。原来这几天他们都有高原反应,头痛,乏力,胸闷,腰酸,一直就这样咬紧牙挺着。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医生们中午不出手术室就在里面吃了点白米粥,连续作战。许琰、黄建军两位上海的娇小姐,来到这贫瘠的地方,睡的是地铺,吃的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饭菜,因为天凉怕病倒了就一直不敢洗澡。

    当义诊活动接近尾声时,一个大约50岁的牧民妇女,匆匆赶来。原来她刚听到消息,就坐了五个小时的摩托车翻山越岭来到医院,此时已是下午5点了。我们向刚走出手术室门口的张院长说了情况,教授顾不上休息一会,就坐下来帮她检查。查完了后说:“你的眼睛是要做白内障复明手术,但这次我们的晶体用完了,没法做了,以后有机会再说。”,那位病人很失望地走了。大概一分钟后,张院长似乎想起了什么,快速往外跑着,只见他叫住了那位正准备上摩托车的老乡,拉着她,用有些颤抖的声音说:“你是够条件做的,但这次我们没办法了,对不起,请原谅……”。看到他眼睛红了,我的心也都酸酸的。那是什么样的情怀啊,不是佛菩萨还是什么呢?

    医疗队的到来令佐钦这个宁静的佛教圣地沸腾起来了,几乎所有的大德、僧众、牧民都在为他们而祈祷,都在感恩于他们;甚至把他们敬重如药师佛,向他们献上了圣洁的哈达;邀请他们出席了盛大的会供大法会,视如贵宾予以最高的礼遇…

     “啊…啊…啊…”屏幕中的藏族高音中带着队员们即将踏上回程,复明的病友们自发地写上充满感激的话语,上面按满了鲜红的手印:感谢你们跋山涉水为我们带来了希望,感谢你们不顾辛苦为我们送来了幸福,感谢你们用大爱与慈悲为我们再造了光明,我们将向佛陀请求,保佑你们永远吉祥,2006.9.10。

    大厅亮起了灯光,同时也响起了经久的掌声。眼睛让泪水给模糊着,思绪让义举给牵引着,情绪让成功给鼓舞着。进藏的同学们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讲辞中带着一份爱心,带着一种思考。这次义诊活动,是汉藏两地融合的一种表现,是社会和谐的一种体现。西藏,这世界的屋脊,人间的净土,随着国运的昌隆,青藏铁路的开通,已经有更多的人来关爱它,我由衷地希望能带给他们一份建康,一个现代理念,也带给我们一份快乐,一份安祥。我们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赠人玫瑰之手,历久尤香”,帮助了别人,也是帮助了自己,谁说不是呢!

     


    分享到:
    网站地图